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正文
以“油”带“游” 衢州常山创新探索“生态+文化”
2022年11月28日 18:22:03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朱齐超 徐婉婷

  浙江在线11月28日讯(通讯员 朱齐超 徐婉婷)常山因油茶而盛名,油茶的栽植利用历史已有2000余年,可追溯到宋末元初,享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的美誉。为提升油茶产业效益,拓宽油茶产业链,常山县通过油茶低产林改造、发展林下经济等复合经营模式。从油香四溢的“共富工坊”到独辟蹊径的林下种姜,从粗放型种植到“互联网+”智慧培育,常山县深耕绿色油茶产业,推动油茶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市场化。让油茶果成为富民强村的“致富果”,持续为乡村振兴“加油”。

  古法技艺,以“油”带“游”, 创新“生态+文化”

  近年来,常山县芳村镇以油茶种植加工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其中,“芳油中心”的古法木榨油坊最为吸睛。

微信图片_20221125232359.jpg

  2018年,黄志旺怀揣着复兴山茶油木榨古法工艺的情怀,利用老轴承厂闲置厂房,创办“芳油中心”古法木榨油坊。打算恢复当地老百姓记忆中的“老油坊”,打响“芳村”古法木榨的茶油品牌。山茶油传统榨油技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者的智慧,“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断了。”黄志旺说道。

  从油坊开榨的第一天起,这里就成了芳村的亮点。古法榨油极具观赏性。成为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研学胜地。去年共吸引研学团队150批次、7000余人次。

  同时,在当地林业部门的支持下,他流转3000余亩山地,为提高油茶产量,他开始尝试种植油茶新品种,新品种的产油量是原品种的5倍。

  创办油坊,不仅传承了古法技艺,还实现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去年仅该油坊就生产茶油5.5万多公斤,实现产值690多万元。“每年支付的人工费用需150万元,长年带动就业五十余人,人均收入3-10万元不等。”黄志旺介绍道。

  以“油”带“游”, 常山县正在创新探索“生态+文化”。

微信图片_20221125232418.jpg

  林上开花,林下种姜,打造共富果园

  “油茶好不好,良种是关键。常山的油茶苗成活率高,枝干粗壮,深受各地喜爱。”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俞春莲感慨地说道。为科学抚育新种油茶苗木,帮助村民解决油茶减收、品种陈旧等种种问题,浙江省常山油茶良种基地于2010年诞生。据俞春莲介绍,基地运用“互联网+”智慧繁育的方式,致力于油茶良种选育、油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工作,每年培育出300万株新品种油茶苗,良种销往全国各地。

  为指导林农更科学的管理油茶,中心邀请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专家前来现场指导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以提高油茶产量,带动林农增收。“有困难的农户都可以直接联系我们,科技人员一定会上门勘察,对症下药。”得益于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心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东案乡社坞塘的油茶林在今年高温干旱的严峻“烤”验下仍旧实现了丰收。“今年的产量整整翻了一番,68亩的油茶林收获了快3万斤鲜果。”俞春莲欣慰地说道。

  除培育新品种油茶,提升油茶林产量外,为充分利用油茶林下空间,常山县积极号召村民发展林下黄精、林下养鸡、林下生姜等复合经营模式。新昌乡黄塘村建设了全县第一家油茶林下种植生姜基地。采用“共富果园”建设模式,构建“富好公司+村集体+农户”紧密连结机制,从农户手中流转油茶林地300亩,打造油茶林下规模化种植生姜示范基地。今年5月,基地入选常山县首批“共富果园”创建名单。

  眼下正是生姜的收获季节,在新昌乡黄塘村的山野间,碧绿的姜田郁郁葱葱,一拢拢翠绿的生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将黄灿灿的生姜翻挖、挑拣、装袋,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的祖辈在上个世纪开过林下套种生姜的先河。但目前,我们还在探索阶段。”黄塘村支部书记廖晓骏说道。为提升村民开拓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道路的积极性,确保产量效益,常山县林业水利局对该示范基地提供每亩2000元的补助。此外还聘请专家团队多次前往基地,指导基地建设工作,传授林下套种生姜的技术。

  “一方面通过林下套种生姜,提升油茶林的产量;另一方面也想利用油茶收获结束的农闲时期采挖生姜,促进乡民共富增收。”廖晓骏说道。“今年预计亩产生姜1500斤,亩均效益可达到4000元以上,带动农户增收120万元。”

标签: 责任编辑: 林辰辰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