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结合上对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全方位、立体化回答,在各领域、各方面都形成了系统化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在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作出了全面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深刻阐明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新发展要求,集中展示了科技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创新与各方面创新的有机衔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更深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课程学习,结合二十大学习精神,以及本人科教工作实践,更深刻领会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和时代坐标下,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理论自信,以及深度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行动自觉。
一、从教育、科技、人才的共性特征看,“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的共性特征使三者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要准备把握好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共性特征,这是理解“三个第一”和“三大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根本性:任何国家,教育、科技、人才都是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手段,这是国家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属性,也是现代国家的基础性支撑,离开教育、科技、人才来定义国家,就不可能抓住国家的本质。二是全面性:教育、科技、人才涉及国家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体现了社会在某个领域的再生产能力,任何领域离开了教育、科技、人才,就无法在空间上实现扩展,它是国家力量的体现,是国力可持续有效发展的基础。三是长远性:教育、科技、人才都不是一个短期问题,只有历史积累才能实现价值提升这一目标。既表现在其自身发展具有计划性与长远性,也表现在其显现作用效果上具有时间性和累积性,体现了历史、当前与长远辩证统一的基本遵循。四是实践性:教育、科技、人才不仅具有理论层面、学术层面的特定,也有实践层面、操作层面的属性,它们都通过具体的战略方针和规划策略的实践活动,来维护和实现其目标,同时,这种有效的活动也通过实践环节,对自身的方向和行为进行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五是专业性:教育、科技、人才的实践必须依托专业化的组织,依赖于正规化、系统化的组织体系,表现为其自身具有专业化运行的主导力量、运作逻辑以及与之相应的体制架构方式。六是时代性:教育、科技、人才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的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转换,主要解决的是客观的问题和客观的需求,它是现实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规律。“三位一体”是指三者有机联系,又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科教兴国的新动能新优势。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提出并持续实施的国家战略,正是因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启动与实施,使我们国家在科教领域取得较快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判断,更是面对激烈国际竞争引领未来的历史选择。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深刻指出:人才兴旺就是科技兴旺,经济兴旺,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一个相辅相成、循序递进的统一过程。总书记的深刻论述,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明了科教兴国战略对于当代中国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新形势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极端重要性,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规律,也是需要坚持的一条正确发展方针。
二、从“三位一体”到“三个第一”,它们的内在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契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竞争前所未有,如果科技、人才、创新水平上不去,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因此,二十大报告直面现实问题,强调三个“第一”,这是教育、科技、人才规律性总结的认识深化,是在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上所得出的规律性、系统性认识,这些认识经过凝练总结,成为人的认识来源,并用于指导实践,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立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问题,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契合,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了根本性贡献,成为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宝贵经验。
一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人才观、创新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科技、人才、创新的经济和社会功能的深刻的认识,它既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人的解放,既注重对社会制度的改造,又注重对自然界的改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进步力量追求的理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三个第一”的判断,再次表明这是新时代非凡十年发展历程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意味着在新征程中,科技、人才、创新所处的重要位置,正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坚实支撑和引领力。
二是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以创新、求实、奉献、育人为精神内核的当代价值思想,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揭示了个体的人从内部自身修养做起,逐步展开到达止于至善、胸怀天下,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正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与力量,展现出教育、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在创新上形成第一动力,必须依靠不一样的人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展现出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要推动科技、人才、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创造性转化,将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持续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新人。
三、以“三大战略”一体化谋划推进“三个第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求。
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中,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实施,加快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打造,从顶层设计上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资源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凝聚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党的二十大第一次把三大战略摆在一起,是一个创新,有其深意,也是民之所望,策之所向。一是新战略指引新方向。国家战略决定着国家的运行方向,如同大海中航行的巨轮,方向正确就会接近预定的战略目标,方向判断和定位错误,就会远离目标。将“三大战略”统筹部署,能够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做到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科技人才集聚就跟进到哪里。二是新路径产出新成果。人类社会发展之路从来不是笔直的,如果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占据主动,取得优势,反之就会与历史发展机遇错失交臂。将“三大战略”一体化推进、一体化实施,目的就是持续发力,拿出更多节点性、标志性、引领性的工作成果,持续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和强大驱动效应。三是新目标激发新活力。科教、人才、创新自古以来就是时代不变的主题,“三大战略”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愿望与利益,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拥护,它所展示的光明前景,能够对一个国家的国民产生巨大的鼓舞,从而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实施“三大战略”,是因为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科技、教育、人才自身发展需要,还是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都需要深入全面推进。一是从发展成效看,1978-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其中资本积累、劳动总量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分别贡献5.4、0.8和3.2个百分点,教育、科技和人才因素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从40多年间总的来看,人力资本提高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科技进步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劳动力流动等要素配置效率提高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因此“三大战略”的核心指标是经济增长质量重要的度量指标之一。二是从发展需求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是一个明确要求,要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必须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就要从过去依靠物质要素积累为主的“索洛式增长”,转向依靠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带动的“内生增长”,这方面,无疑科技、教育和人才仍然是我国发展的突出短板。在科技方面,我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2019年投入强度达到2.19%,但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只有6%,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5%的水平,知识产权使用费的贸易赤字扩大到2000亿元。在教育方面,教育财政经费占比只有4.11%,远低于OECD国家6%的水平。科技教育投入的社会回报率高,高学历劳动者的就业拉动力强,对社会投资消费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实施三大战略对稳定需求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支撑作用。
四、以科教兴国新部署为指引,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境界新高度。
时代成就梦想,创新决定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四个“新”字,不仅昭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也清晰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是贯彻新理念。要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坚持“大科技”、“大教育”、“大人才”的理念,以全球全局的战略视野,发展、开放、共融的宽阔思维,积极主动地推动协同创新。要树立“全要素”协同创新理念,加强科技、人才、创新资源的开放性、流动性与灵活性,夯实协同创新的基础;要树立“全时段”协同创新理念,在全生命周期中遵循协同创新规律,确保协同创新的连续性;要树立“全领域”协同创新理念,在科技、教育、人才等领域,围绕经济与安全统筹发展需要,采用相应的协同创新形式,充分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二是催生新动力。我国已形成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科教规模和质量也在不断扩大,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具备规模效应、范围效应的巨大优势,通过推动科技创新、挖掘人才红利,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极大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动力。三是把握主动权。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技、教育、人才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看成是现代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经济高速跃进的成功之路。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谁能抢占创新“制高点”,谁就会赢得主动。要抓住新机遇和新挑战,以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开发人才红利提供经济增长动力,坚定不移支持新科学知识的涌现和创新人才的发展,把压力变成动力,把挑战变成机遇,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四是再造新优势。“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竞争力是关键所在。向着新征程进发,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依靠创新、知识、技术及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以创新再造优势、厚植优势,把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摆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人才巨大潜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开启了科教兴国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新部署,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个第一”和三大战略的重要论述,是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精神底蕴,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行动指南。科技强,则中国强;教育兴,则中国兴;人才胜,则未来胜。我们既要对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了然于胸,更要以知行合一的行动自觉,不断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教育、科技、人才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以高水平自立自强牢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主动,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境界。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