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正文
大学生寻访大漈罐非遗传承人,探寻景宁畲族非遗文脉
2022年07月19日 16:42:14 来源: 浙江在线 通讯员 席轶凡 赵诗意 周佳晨

  浙江在线7月19日讯(通讯员 席轶凡 赵诗意 周佳晨)“大漈罐,挑担罐,摔一跤,剩条担,肚皮抱牢天喊喊。”大漈罐是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大漈乡村民制作的陶器,始于明代天启年间,迄今已300余年,是畬乡特有的手工陶艺,以大漈水田底层特有的白善泥为原料,经过严格的烧制工艺制作而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大漈罐是浙南地区农村的生活必需品,几乎每家都有个三五件,但随着各类铝制容器和塑料制品的普及,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漈罐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探寻非遗的前世今生,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浙江科技学院信息学院“e游寻遗”暑假社会实践团队专程拜访了大漈罐非遗传承人梅明朋和大漈罐制作爱好者蓝二峰。

  梅明朋从1979年开始投师父亲学艺,2016年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梅明朋为实践团队成员讲述了大漈罐近400年的历史渊源,它曾一度成为大漈人的代名词。经过搓泥、拉胚、上釉、烧罐等一系列工序,最终呈现不同的形状和款式,小小的罐子,制作时间竟要花费上一个月。

06d2618a0869851e2b491c0871ebcc6.png

  在他的小工坊里,为团队成员展示了大漈罐的拉胚这一关键工序,要用双手将泥拉拔起来,甚至要连续拉胚几次进行拼凑。队员们亲自实践了拉胚流程,“尝试过才知道拉胚有多难,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一件事,太不容易了”,队员们纷纷感慨。

  亲历了这项古老技术的辉煌和逐渐衰落的梅明朋,就传统陶艺和现代的结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成功创新本土特色,制作了更加坚固、耐高温、使用时间更长久的大漈罐。

4bfc9af92568b87c40f44e21324cc00.jpg

  作为大漈罐的爱好者,蓝二峰创造性地使用矿物颜料让传统的大漈罐染上现代色彩,他指导的几位徒弟参加国家美术展并获得金奖。蓝二峰注重对传统制作工艺的改良,“在原料中加入龙泉青瓷泥等,同时提高大漈罐的烧制温度,可以使成品的外表更为精致,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在他的工作室里,团队成员参观了展架上形态各异的大漈罐,蓝二峰耐心介绍了各种产品的制作工艺和用途。

  谈及大漈罐这一非遗的传承,两位先生都下决心把大漈罐做好,尽己所能培养接班人,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了解到大漈罐历史的同时,实践团队成员感动于两位先生对大漈罐的坚守与热爱,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扬“匠人精神”。


  


标签: 责任编辑: 林辰辰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本文为形象展示内容。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media/jiaoyu/202207/W020220719601314141647.jpg